曾经那个少年27
“家有万贯,舍不得油馍蘸蒜?”晋城人把这句老话挂嘴边,却在一碗雨夜米汤里把节俭过成了讲究。
网友@太行老赵留言:“油馍得用陵川高筋粉,油温六成才鼓泡,蒜得捣到拉丝,不然不香。”@凤台小李补刀:“豆子花生玉米是阳城旱地轮作的新三宝,熬四十分钟才出胶。”
我照做:先炸馍,后捣蒜,米汤咕嘟时撒一把刚收的沁水黑花生。馍皮起泡声像雨点敲瓦,蒜汁一泼,满屋冲鼻。
查资料才知,晋城油馍最早见于清乾隆《凤台县志》,叫“油旋”,战时充军粮;蒜泥蘸食的习惯则源自潞商走西口,为解油腻。雨停,汤见底,馍渣蘸蒜,一口下去,百年前的商道风尘和今晚的锅气撞个满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