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祥三宝用户25556896
1938年,日军抵达一寺庙,映入眼帘的,是132名一丝不挂、且没了头颅的日军,为首的指挥官既恐惧,又气愤:“从没见过如此凶狠的中国军队!”这座位于山西晋城的白马寺,此前刚被这队日军洗劫——他们不仅抢走了寺里的铜钟、经书,还残忍杀害了12名僧人,甚至将住持的袈裟扒下来当抹布。可他们没想到,撤退时会遭遇“狠角色”,而这支让日军胆寒的队伍,正是当地百姓自发组建的“太行抗日自卫队”。
自卫队的领头人叫赵崇德,原本是附近村里的铁匠,日军进村烧杀时,他的妻子和刚满三岁的孩子都死在了刺刀下。那天他从山里赶回来,看到满地尸体,红着眼眶把妻儿埋在老槐树下,转身就敲着铜锣喊:“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,不想死的,跟我一起干!”没几天,村里的铁匠、农夫、货郎,甚至还有隔壁县的教书先生,都拿着镰刀、锄头、自制的土枪聚了过来,一共87人,没人受过正规训练,却憋着一股“跟鬼子拼命”的劲。
日军占领白马寺后,赵崇德带着队员在寺庙周围的山林里蹲了两天两夜。他们摸清了日军的换岗时间,也看到了鬼子在寺里的暴行——有队员亲眼看见日军把僧人绑在柱子上,用刺刀挑开他们的胸膛,还笑着把寺庙的供品往嘴里塞。队员李老栓咬着牙说:“这些畜生,连菩萨都敢欺,咱们这次一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!”赵崇德知道日军装备精良,硬拼肯定不行,于是定下“夜袭掏心”的计策:让队员们分成三组,一组负责剪断日军的电话线,一组在寺庙外的山路设伏,他自己带一组从寺庙后院的狗洞钻进去,先解决岗哨,再里应外合。
那天半夜,月色被乌云遮住,赵崇德带着队员们光着脚,在碎石路上悄无声息地移动。负责剪电话线的队员不小心弄出了声响,岗哨的日军刚要喊,就被埋伏在旁边的队员用锄头砸晕。随后,赵崇德带着人摸进寺庙,看到大殿里横七竖八躺着睡觉的日军,有的还抱着抢来的经书,有的脚边放着沾血的刺刀。队员们按约定,用布条缠住刀,一个个摸过去,没等日军反应过来,就结束了他们的性命。
可就在撤退时,有个日军惊醒后开了枪,寺庙外的日军听到枪声立刻往回冲。赵崇德当机立断,让队员们先撤,自己带着两个年轻队员断后。他们把日军引到山林里的陷阱区,看着十几名日军掉进挖好的土坑,才转身追赶队伍。等所有人汇合后,有队员问赵崇德:“为啥要把鬼子的衣服扒了?”赵崇德抹了把脸上的汗,眼神里满是恨:“这些鬼子穿着军装,却干着猪狗不如的事,我就是要让他们光着身子见阎王,让他们知道,欺负中国人,就得有这样的下场!”
日军指挥官发现132名士兵惨死在寺庙后,气得下令搜山,可自卫队早就带着村民躲进了更深的山洞。日军在山里搜了三天三夜,只找到几双队员故意留下的破草鞋,反而被山里的猎户设置的陷阱弄伤了不少人。更让日军窝火的是,白马寺的事很快传遍了周边地区,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反抗的百姓,看到自卫队的勇气,纷纷加入抗日队伍,没几个月,太行山下的自卫队就从87人发展到了500多人。
后来,赵崇德带着自卫队多次配合八路军作战,他们熟悉地形,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日军致命一击。有次八路军要攻打日军的炮楼,赵崇德带着队员们提前在炮楼的水源里放了泻药,让日军上吐下泻,八路军趁机发起进攻,没费多大劲就拿下了炮楼。1940年百团大战时,赵崇德在掩护八路军撤退时被日军的子弹击中,牺牲前,他还紧紧攥着那把跟了他多年的铁匠锤,嘴里念叨着:“告诉兄弟们,接着打,把鬼子赶出中国……”
如今,白马寺早已重建,寺里的石碑上刻着12名僧人的名字,也刻着“太行抗日自卫队”的事迹。每年清明,都有村民带着鲜花来这里,给僧人扫墓,也给那些没留下名字的自卫队队员上香。人们总会说起1938年那个夜晚,说起87个普通百姓用最朴素的勇气,告诉侵略者:中国人从不缺反抗的骨气,只要有人欺负我们的家园,就算手无寸铁,也要拼尽全力,护家国周全。
这个故事,藏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底色——不是“凶狠”,而是“不屈”。当日军以为能靠刺刀征服中国时,他们忘了,这片土地上的百姓,骨子里刻着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信念。那些拿着锄头、镰刀反抗的普通人,或许没读过多少书,却懂得“家国”二字的重量。正是无数这样的“赵崇德”,用生命和勇气筑起了长城,才让我们最终赶走了侵略者,迎来了和平。这份不屈的精神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,也永远是我们面对困难时,最有力的底气。